首页>首页>首页头条推送

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积极向大会提交建议

【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5-01-20 08:44

省人大代表邢辉:

扩充政策“福利包” 纾解生育后顾之忧

“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纾解生育后顾之忧’放在湖北省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的首要位置,一项项承诺背后是满满的诚意与担当。”省人大代表邢辉建议进一步扩充生育政策“福利包”,从多个方面缓解生产和养育孩子给年轻人带来的经济压力、时间压力。

邢辉建议,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从省级层面统筹医疗、民政、人社等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真正让适龄夫妇愿意生、放心生、生得起。建议进一步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将女性职工产假延长至180天,并适当延长男性职工陪产假,同时建立成本共担机制,通过政府补贴、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减轻企业因延长员工生育假而增加的成本负担;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全覆盖,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积极借鉴上海等发达地区经验,按需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促进出生缺陷防治领域新技术运用,更好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我省出生人口素质。

省人大代表赵青:

建立全生命周期扶持体系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是襄阳作为全省唯一的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的政治责任。”省人大代表赵青说,近年来,竞彩足球胜平负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措并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集中资源力量推进粮食单产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户参与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在“端牢中国饭碗”中作出更大贡献?

赵青建议,要建立全生命周期扶持体系,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标工业企业,享受相应的补贴金额,提升其加大投入和加强研发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藏粮于技”;细化实化政策,把优粮优价收购补贴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让农户种粮有钱挣、企业收粮有效益,保障粮食种植的可持续性;针对水稻育秧、插秧、飞防、烘干、新品种示范推广等环节,出台精准有效的补贴政策,开展务实管用的技术指导,全面降低农户种粮成本,提升种植效率,切实守护粮食安全“命脉”。

省政协委员罗敬东:

强化茶资源综合利用 持续壮大富民产业

“茶产业是我省优势特色富民产业。随着现代化、品牌化、高端化建设逐步深入,茶产业能级显著提升,正向着千亿级目标不断迈进。”省政协委员罗敬东说,由于茶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小微茶企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工艺创新能力和机械化水平不高等原因,我省茶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制约了一片“金叶子”更好地富民惠民。

罗敬东建议,要聚焦聚力,做好茶资源综合利用“大文章”,推动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要推动茶叶采摘机械化,加大山区特色小型农机开发、推广与应用力度,实现从茶园管理到生产加工全程自动化、智能化;通过茶园流转、订单联结、股份合作等方式,促使茶农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服务联结关系,推动规模化经营,同时统筹劳务资源,成立专业化的采摘社会化劳务服务队,更好地抢抓农时、提高效率;加快茶企改造升级,以节能增效、绿色环保为重点,大力实施技改项目,提高生产质效,加快茶叶加工集聚区精制拼配中心、快检中心等建设,把牢品质关;强化对夏秋茶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新式茶饮、衍生品、副产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实现跨界融合,提高附加值;建立茶叶企业家人才库和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培育优质领军人才,引领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省政协委员陈静:

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深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组织蓬勃兴起,它们充分发挥优势,更好地将普通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省政协委员陈静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她发现,目前由于市场主体数量少、服务能力有限、未能实现标准化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性作用发挥有限。

陈静建议,要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多种方式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小田并大田”,设置自种区和流转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农业服务主体多级联动合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好基础;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开展集约化种植,积极引入专业化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降低投入成本,推动粮食增产增效,实现农民和村集体共同受益;做实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完善支持政策,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不同服务主体的优势和功能,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培养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

省政协委员黄艳杰:

提高建后管护水平 让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安全,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我省各地立足实际、集聚资源,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稳产保供、增产增效。”省政协委员黄艳杰说,由于管护机制不完善、管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技术水平落后、管护经费来源不足等,部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水平参差不齐,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黄艳杰建议,要聚焦突出问题,出台针对性举措,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效益。要创新管护机制,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同时依托联席会议强化部门协作、凝聚合力,并在管养分离模式、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激发管护水平提升的内生动力;在明确、落实各级部门管护范围、职责的基础上,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发动农户、承包商、合作社等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日常管护,形成“政府管得到、集体管得好、农户用心管、经营主体乐意管”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广先进的管护技术和方法,集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管护队伍;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管护经费筹集机制,将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农户和市场主体投资参与,实现互利共赢。

省政协委员谢远伟: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加速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出部署,作为一名先进制造业从业者,我深受鼓舞。”省政协委员谢远伟说,随着突破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大批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如何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激发“创新驱动、智慧增长”的强劲动能,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谢远伟建议,要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对接,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研发需求,深化协同研发,加快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速推动新兴产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和岗位特点,实施定制化培训计划,同时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深入参与研发项目,推动知识分享与技术交流;多方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完善的对外交流平台,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前沿技术“落地吸收”、实用性研发项目推进等各项保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深化新兴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和环保负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使企业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创新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襄阳日报 韩犁夫 胡采棣 江旭东 责任编辑:刘红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本页 我要收藏 关闭本页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襄阳市行政审批局 承办?
办公地址:襄阳高新区紫贞公园路1号(襄阳市市民服务中心)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0710-12345
鄂ICP备19012107号-4?鄂公网安备42060602000370号?政府网站标识码:4206000011

3749094

12338

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积极向大会提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