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思维开放视野激发创新动力
——襄阳市科技创新大会代表发言摘登
5月16日,在襄阳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来自高新区、老河口市、湖北隆中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的代表,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不同角度发言,体现了各地区、各领域抓创新、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势劲头。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克立:
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强化科技进步“主引擎”地位
高新区聚焦“一核一城”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激活创新动能、厚植创新沃土,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巩固强化襄阳科技进步“主引擎”地位。
一年来,高新区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做大总量、做优质量,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链;构建“1+2+N”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以科技管家、科技红娘、科技副总、科技专员、科技金主、科技业主为支撑的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全链条创新服务网络,形成“需求对接—政策匹配—资源导入”闭环。
通过精准滴灌、产业融合,2024年高新区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深层次创新动力有效激发。2024年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34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14家企业入选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金鹰重工、德普电气2家企业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数十家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等12家高校院所合作转化科技成果45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3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15.05亿元。
下一步,高新区将补齐短板、夯实底板,锚定建设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为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高新科技力量。
老河口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章新:
拿出“真金白银” 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老河口市紧盯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研究出台《竞彩足球胜平负:新形势下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科研”促引领。对当年获批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补,并按照10%比例对后续研发投入连续给予五年补贴,每年不超过500万元;对当年获得工信部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家一次性奖励1万元,并按照5%比例对后续研发投入连续给予五年补贴,每年不超过200万元。
聚焦“成果”促引领。对国家、省、襄阳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实现科研成果或专利产业化的企业,3年内按照不超过其新增销售收入3%的比例给予支持,最高200万元。
聚焦“人才”促引领。鼓励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对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 给予支持;对引进省级领军人才、市级领军人才的企业,分别按照企业实际支付人才年度薪酬待遇的50%给予企业最高10万元、5万元一次性补助。
在政策引领下,去年老河口市完成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获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炜:
构建创新体系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航宇公司依托防护救生、空降空投传统专业优势,拓展了航空应急救援专业,并申报获批航空救援与先进任务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聚焦于航空应急救援任务相关技术、装备、适航验证和系统的研究,创新构建“组织管理—人才培育—项目攻坚—平台支撑—文化驱动”五位一体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组织管理方面,实验室构建了分层管理机制,设实验室主任、研究室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等层级,明确各层级职责,确保管理高效、决策科学。
人才培育方面,实验室依托公司制定了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和内部培训体系,持续加大高校毕业生引进力度,共引进博士5人、硕士98人、本科生43人。
项目攻坚方面,实验室坚持需求导向、集中资源突破救援任务系统的关键技术,实行“揭榜挂帅”等竞争性科研组织模式,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平台支撑方面,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与创新激励,强化资源整合与平台支撑,建立知识库和专利池,促进成果复用及二次创新,提升装备技术自主供应能力。
文化驱动方面,打造“创新+”生态圈,2024年度共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学术会议106人次,并承办“2024第二届航空应急救援年会”。
当前,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和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航宇公司将持续加大投入,支撑实验室加快推进先进航空救援技术攻关,建设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
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慧源:
贴合市场需求 打造大国重器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和科技浪潮中,市场既是企业生存的土壤,更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襄阳中车电机深刻领悟到唯有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精准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市场信号,才能让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进而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
在轨道交通领域,高铁的快速发展对牵引电机提出更高要求。襄阳中车电机研发团队深入一线,联合铁路部门及地铁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发现城轨频繁启停电机须具备毫秒级转矩响应与精准控制能力,而高铁长时高速运行则对能效与稳定性要求严苛。为此,研发团队创新研发智能自适应控制算法,结合稀土永磁材料技术,实现电机工况实时优化,大幅提升电机的稳定性、可靠性。
在能源领域,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升级需求,针对储能行业规模化转型与技术路线多元化趋势,襄阳中车电机以变压器与储能一体机为核心突破点,成功开发5MW储能一体机并成为远景独家供应商,一体机全年交付3GW,市场占有率6%;开发9MW风电机舱变压器,覆盖全陆上机型;成功开发铝材质储能变压器,并率先在行业实现批量应用。
凭借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襄阳中车电机的创新之路才得以行稳致远,每一项研发成果都能直击市场痛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主任戴福祥: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赋能襄阳产业发展
湖北隆中实验室的核心目标在于凝聚一批世界知名、富有创新活力的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集基础研究、应用验证到工程化的研究平台,突破一批先进材料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产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转化一批先进材料领域重大成果,深度赋能襄阳企业产业发展。
近年来,依托湖北隆中实验室“陶瓷储热/冷技术”科技成果,中国能建集团和国辉智慧能源投资50亿元在襄阳南漳建设储能装备产业园及新能源项目。依托湖北隆中实验室“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科技成果,在老河口市投资55亿元建设的智仁景行高活性金属材料产业园项目顺利推进。依托湖北隆中实验室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优势,总投资30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获国家批复落户东津新区,助力襄阳打造新的重点产业。
湖北隆中实验室还与航天四十二所、回天新材料、三沃力源、三环锻造、台基半导体、腾龙汽车等公司合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持续赋能襄阳产业发展。
下一步,湖北隆中实验室将持续发挥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等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重点推动特种陶瓷高端防护装备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外延晶圆、钙钛矿薄膜及其衍生光电子器件、磷化工尾矿回收再利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促进襄阳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万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世运:
运用创新思维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万洲电气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提出“系统节能”理念,并成功研发出“智能优化节能系统”这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单纯的生产型企业全方位转型为生产服务型企业。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各类经营风险,万洲电气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创新思维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凭借系统节能技术引领产业变革。
一方面,万洲电气持续加大节能系统研发升级力度,紧盯先进节能技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自主研发出除尘风机群控系统、高效节能风机等多款节能新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
另一方面,万洲电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了内部技术专家团队,通过校园招聘引进20多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还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通过对新建的光电车间追加1000万元投入,升级研发设备,带动光电板块业绩增长40%。
2025年,万洲电气把创新作为第一发展主线,大力推进节能系统技术研发升级,强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节能设备与节能工艺、特色系统与系统特色功能、自动分析诊断技术、专家系统与AI工具、网络设备、大平台、数据资源等多个关键方向,规划并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的节能系统产品与核心技术,进一步巩固万洲电气在系统节能领域的领跑者地位。
宇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
推进科技创新 打造行业标杆
创新引领发展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企业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20年前,宇昂科技技术团队以“气宇轩昂、斗志昂扬”的精神,从基础研究入手,深入探索PVP材料机理,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面对强大的对手,宇昂科技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准捕捉行业动态和客户需求,快速响应并推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发了新型缓控释制剂,解决了传统药物释放不稳定的问题;在新能源领域,开发了高稳定性PVP分散剂,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在环保领域,开发出环保型PVP材料,其降解率远高于传统材料。
这些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不仅为客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企业近年来实现营销和利润增长的关键。
企业深知科技创新不是企业内部研发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宇昂科技与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搭建创新平台,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宇昂科技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水溶性高分子材料行业的标杆,让世界看到中国基础材料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