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场”到“生活场”的温暖转型——襄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观察
在襄阳,有一种变化正悄然发生——那些曾经功能单一、略显冷清的文化场馆,已逐渐转型为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城市文化客厅”。
近日,2025年度襄阳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名单发布。其中,20个文化场馆以其“美、好、新”的特质,集中展示了公共文化空间如何从传统的“功能场域”蜕变为充满温度与活力的“生活场域”。
空间之变:从“千馆一面”到“千面千韵”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彻底打破了“千馆一面”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比如,襄水源生态公园内的襄水文化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新中式建筑风格和通透的玻璃幕墙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交融。六大展区综合运用裸眼3D、多媒体互动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市民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成为人们追溯襄水源流与演变的重要窗口。
在樊城沿江大道,由清代“小江西会馆”改造而成的襄阳传统漆器博物馆,将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创新结合。馆内不仅系统展示了中国漆艺发展史、各地漆艺作品,还设有非遗手作体验区与大漆茶空间。游客可在此欣赏精美的漆器,体验襄阳牌匾髹饰技艺,在古朴幽静的七进院落中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对话。
散布于城市角落的“文化驿站”,则以“一站一品”为理念,精准对接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高新区文化驿站不仅提供阅读服务,还经常举办沙龙、展览、讲座,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枢纽。
襄阳市图书馆城南分馆坐落在凤凰村,以山水庭院与露天书吧为特色,让读者在四季流转间获得“春赏樱、夏纳凉、秋观叶、冬沐阳”的诗意体验。
这些转变,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市图书馆总分馆工作负责人叶艳表示,新型空间要成为人们“愿意来、喜欢待、经常来”的“第三空间”。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协同的多元共建模式,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品质的跃升和可持续发展。
关系之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最显著的变化,在于重新定义了人与文化的关系。
在宜城五条路创意街区由老粮仓改造而来的空间里,正上演着生动的市井生活场景。街区汇集了运动、办公、餐饮、商业、教育、儿童娱乐6大产业板块,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街区IP形象“银河奥里”,像一颗来自外太空的孵化蛋,寓意为创新、创意、创未来。该项目引入了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方力量,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平台,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
老河口市群众艺术馆突破了“一老一小”的服务局限,开设了形体课、非遗体验,吸引中青年群体走进艺术空间。同时,艺术馆还成立了少儿合唱团,打造优质的艺术实践平台。
谷城县图书馆则借助“共同缔造”理念,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图书捐赠和服务,广泛征集读者意见,使图书馆成为由社会多元力量滋养的“有机生命体”。
目前,这一变革理念也渗入了乡村。襄州区峪山镇星火村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打造沉浸式研学走廊,将老宅变为红色讲堂与农家乐,带动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和旅游业态开发,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星火村党支部书记朱运成感慨道:“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发展生态采摘,真正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引擎。”
赋能之变:从“文化场所”到“振兴引擎”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超越传统功能,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在文化、经济与社会等多个维度释放赋能效应。
在保康县黄龙观村,文化驿站创新采用“文化+旅游+商业”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个占地1800平方米的空间,不仅实现了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还直接安排了本地2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
谷城茶酒文旅生态庄园以百年酿酒非遗项目为核心,构建“酒+文化+旅游”融合模式,打造集文化传承、休闲旅游、教育研学与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庄园不仅展示了石花酒业150多年的酿造历史,还通过红高粱种植基地带动周边800多户农民增收,其中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村集体年增收超20万元,实现了“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反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在促进文化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枣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通过创新展示方式,让非遗“活”起来。该馆配套有非遗超市、文创销售区等空间,让非遗产品走进现代生活。2025年春节期间,该馆吸引游客超过3万人次,酸浆面、葫芦工艺品、枣阳粗布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
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空间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