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科技赋能“汉水砂梨”增产增收
在宽敞明亮的智能化大棚里,一排排梨树整齐排列,智能渗灌系统精准调控着土壤湿度,生态防控体系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这是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简称春雨苗木合作社),通过智慧农业开展的一场生产变革。
温室大棚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打破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保障市场供应。如今,在科技赋能下,智慧高效的大棚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果篮子”更加丰盈。
“我们把梨树种到大棚里面,不仅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而且科学的设计也降低了打药、套袋的生产成本。”3月16日,在大棚中,高级农艺师杨永平自豪地说,通过品种、技术、模式的持续创新,春雨苗木合作社正在书写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新篇章。
老河口是全国优质砂梨生产区、全省优质水果基地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024年,为破解当地梨树种植中涝时受淹、旱时减产的问题,春雨苗木合作社积极争取到了“国家区域性良种(梨)繁育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了一座占地50亩的连栋大棚,将3000多棵梨树种到了大棚里。
尽管外面阳光明媚,但在这个大棚里,记者并未感受到传统大棚中的闷热,这里空气清新、温度宜人,阵阵微风让人陶醉。这就是智慧农业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作为设施农业的升级版,智慧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传统温室大棚主要依靠种植者的个人经验进行管理,例如通过人工开启保温被,开关通风口等方式调节温室内温湿度,效率低且难以精确控制。而新式智慧大棚在连栋大棚的基础上加装传感器、物联网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配套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进行温室管理,实现环境的精细化、智能化种植。
“这里的梨树享受的是‘别墅级’待遇。”湖北省科技特派员、春雨苗木合作社负责人姚凤君说,在这个大棚里,通过雨水收集与微灌补充双模式,土壤湿度恒定在60%至70%的最佳区间。大棚采用2.5米高的侧通风口和拱顶双天窗设计,配合50%透光率的遮阳网和360^°防虫网,确保棚内温度稳定在25℃至32℃的最佳区间。
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改善了梨树的生长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物理隔绝病虫害,降低了水果套袋、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梨子可以沐浴在阳光下健康生长。”姚凤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梨树种在大棚里,预计每年可节省套袋成本1700元/亩,农药支出降低500元/亩。再配合拥有物联网技术的智慧采收系统,就可以根据成熟曲线安排采收次序,使得优质果率达到92%,较传统种植提升40个百分点。
这座现代化果园大棚,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对于从事了一辈子农业科技的杨永平来说,更是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创新引擎。
果树的根系虽长埋地下,但也是需要呼吸的,因而对土壤透气性有一定的要求。今年杨永平将尝试利用地下铺设的渗灌管网,定期给果树根部注入空气,促进果树的成长。
杨永平表示,有了这个大棚,就可以把竞彩足球胜平负点子变成现实,做强“汉水砂梨”品牌。
发展智慧农业,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着力点。春耕以来,“慧”种田的襄阳人,就用无人机、行走式施肥机、深松机,利用北斗定位系统,进行体检、施肥、深耕、运农膜等作业,在广袤大地上奏响“科技交响曲”。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推动粮食、生猪、茶叶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提质量、增效益。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携手市农科院、东津新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积极完善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通过招商引资、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举措,推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水旱轮作高产高效、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示范基地的建设。
随着5G、人工智能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农业正推动襄阳农业生产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这场生产变革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展示,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未来,智慧农业将继续引领传统果业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