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区万亩油菜制种基地绽放“金色产业”
春风和煦,草长莺飞,在襄城区卧龙镇梁家村、洪庙村油菜制种基地里,油菜已进入了盛花期,金灿灿的花穗随风摇曳,宛如金色的地毯绵延至天际。
“眼下是田间管护的重要时期,如果管护不当,油菜到了生长后期,可能出现倒伏、菌核病和‘花而不实’等问题。”3月26日,市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副所长谢雄泽和同事余小红蹲在油菜制种大田里,和种植户们一起查看油菜长势,为他们提供防治方案,以及优化种植管理、增强油菜抗病能力的建议。
竞彩足球胜平负是杂交油菜制种的优势生态区,尤其在襄城区卧龙镇梁家村、洪庙村一带,分布着许多封闭和半封闭丘陵山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小气候,非常适宜杂交油菜种子的生产。2023年,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公布了首批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襄城区(油菜)成功入选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谢雄泽告诉记者,虽然种子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更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根基。
据襄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龚千兵介绍,卧龙镇的油菜制种产业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梁家村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合作,启动了杂交油菜制种项目,全国油菜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曾两次受邀来到卧龙镇指导生产。
王汉中院士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推荐卧龙镇种植适宜北方的耐寒、耐旱、抗倒伏品种,同时指导当地农户以5亩为单位划出若干地块,按照父本比母本1∶1、1∶2、2∶2等不同比例,进行杂交实验,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和比对,最终确定2排父本、4排母本的最佳搭配。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科学实验,进一步降低复合肥中氨氮磷的比重,增加了钠钾含量。
“油菜制种工作科技含量很高,2020年以来,湖北省种子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多次深入卧龙镇,围绕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户们开展油菜制种工作,为油菜育种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积蓄澎湃动能。”卧龙镇洪庙村党支部书记浦长明告诉记者,村里的正中制种专业合作社、菜花香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将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科技赋能保证了油菜制种丰产丰收,2025年,洪庙村制种面积超过2000亩,产值接近450万元,“一粒粒油菜种正在变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黄金种’”。
科技赋能种业发展,带动了卧龙镇油菜制种的“加速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卧龙镇油菜制种面积已经从起初的500多亩跨越式发展到11000多亩。因“卧龙油菜种”具有成活率高、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市场青睐,近年来全部实现“订单种植”,收购价格接近15元/公斤。菜花香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自豪地表示,“用我们卧龙镇生产的种子种出的油菜,芥酸含量低,而油酸含量高于55%,对人的身体健康很有益处,如今,在全国各大油菜主产区都有‘卧龙油菜种’的身影!”
经过近30年的持续努力和科技创新,现在,卧龙镇梁家村、洪庙村、横岭村、莲花村等10多个村庄抱团共同发展油菜制种产业,全镇油菜制种总面积超过11000亩,年产值超过2500万元,逐步形成了一条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金色产业”。“卧龙油菜种”香飘全国,对保障居民餐桌食用油供给、夯实国家粮油安全根基做出了襄阳贡献。